如何让文明之花常开盛放?这是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道必答题。为解好这道题,北京市门头沟区秉持一颗“匠心”,一切从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将精细化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角角落落,让文明的种子渗透到城市的细枝末节。街道干净整洁了、出行安全放心了、居住环境舒适恬静了……文明城市创建正在转变为常态化、长效化行动,“绿水青山门头沟”实现了由表及里的美丽“蝶变”。
靶向发力,惠民为民
早高峰时段,双峪路口和大峪路口,这两个门头沟交通流量最大的路口秩序井然,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行人在协管员、引导员和志愿者的指引下安全有序通行。
良好的交通秩序,得益于“城市慢行系统”的建立。
2021年11月,门头沟区公安分局交通支队开展“交通文明示范路口”创建行动,规范主要路口标识标线9处,红绿灯等交通设施15处,增设文明驾驶等标识70余组,同时清理路侧违法停车乱点。
以市级示范路口双峪路口为例,除了缩减原有导流带的面积,在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分别增设直行车道、左转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还施划了非机动车引导线和地面标识。完善非机动车左转专用信号灯和LED提示板,优化信号配时,确保非机动车在路口一次性左转,顺利通行。
以往,行人过街总是胆战心惊。改造中,特别增设3个“安全岛”,为行动不便、一次绿灯无法通过人行道的行人提供停留地。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晏强介绍,“人民满不满意,群众幸不幸福”,一直是全区文明创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全区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市民反映较为突出的交通出行、社区生活环境等文明创建重难点问题,着力办好两个“关键小事”,以“绣花功夫”加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老旧小区等重点整治,攻破一个个难题。2021年累计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21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还将重点推进200余项重难点问题,投入资金8000万元,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等短板弱项问题整改。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初秋的天空明朗清澈,在双峪路口的志愿服务岗,两名穿着背面标识“门头沟热心人”绿色马甲的大姐正以朴实的笑容,回应路人的问询。
“门头沟热心人”是门头沟以党建引领,带动全民参与的群众性精神建设活动品牌。目前600余支、3万余人的队伍参与到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养犬、垃圾减量分类等各类环境整治和文明实践活动中。在志愿者的带动下,全区“我要创、全民创”的热情持续高涨,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见文明、人人来服务的群众性文明创建大格局。
文明理念需要日常融入,文明创建,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努力。在门头沟区,文明城区创建已经成为“一把手”工程,全区构建了1个工作领导小组、10个专项工作组、14个分组的“1+10+14”组织领导体系,区委书记、区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区人大、区政协主要领导任总督导和总顾问,各分管区领导分任10个工作组长和14个分组包片总督导,各单位、镇街党政“一把手”任负责部门和属地的指挥,各基层站所、各村居主要负责人一线抓落实,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
坚持高标对标,门头沟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指标体系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指标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并开展指标达标标准化建设,制发100余个指标达标任务清单,有力确保创建工作有人干、达标标准人人清。
全域全面,比学赶超
以往,门头沟大街小巷的商铺商户门前的停车不规范、垃圾不分类等问题“难解”,而如今,各家都有了自管自治的意识。
改变,源于“四公示一台账”创新管理模式,全区2128家商户在显著位置张贴商户自治公约、商户承诺书、门前三包责任书、垃圾收运协议,摆放街巷长、综合执法队巡查记录台账,做到了底数明,台账清,夯实管理责任。
“在这套制度里,我们加入了流动红旗奖励机制,做得好的商户就能够得到一面流动红旗,这是对商户自治的一个荣誉奖励和肯定。”门头沟区城管委环境协调科史宝倩说。原本“自扫门前雪式”的静态管理模式,升级为个人意识提升后的动态管理模式,街道、商户们拧成一股绳,共建美丽街道。
城区、乡村也在齐发力,门头沟区实现了“全域创建”。
参加村里的志愿服务活动,带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将图片上传到“共建美丽家园”分类里,会获得积分;看到焚烧秸秆,遛狗不牵绳,庭院周边脏乱差上传到“共治美丽家乡”分类里,也有积分……妙峰山镇积极探索开发“文明积分银行”,村民们自发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风文明迈上新台阶。
此外,门头沟区还创新推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比学赶超”擂台赛,按照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操作手册实地考察指标要求,将全区全方位纳入擂台赛考核,用“一个平台、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衡量124个社区和138个农村各单位的创建工作成效。2018年至今,共举办24次擂台赛,督办考核台账17万余条,形成赛马激励、你追我赶,常态整改、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
随着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眼下,门头沟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公共秩序井然有序,文明风尚日益盛行,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