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昌平区最美的城市标签,可文明并非与生俱来。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征途中,昌平区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停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决心无比坚毅,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变成文明城区创建的“责任清单”,用人民群众的“点赞量”检验文明创建的“含金量”,以此释放“活力因子”,绽放文明风采。
从城市街区到阡陌乡间,昌平区这些年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背街小巷精致如画,公益宣传有声有色,集贸市场提档升级,斑马线前文明礼让……如今,生活在昌平区的每一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每一个都传递着民生至上的温度,体现着品质优先的态度,更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生活得“有里有面”。
◎老旧小区诞生“昌盛模式”
老旧小区改造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区的发展变化,昌平区越来越多的“老龄化”小区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变化尤为显著的当属城南街道昌盛园社区。
这个拥有40栋居民楼,产权单位多达21个的社区,曾经是典型的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三无小区”。在2020年以前,昌盛园社区居民楼多被铁皮围栏包裹,社区私搭乱建多、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老化无人管理,地面破损雨天积水难行,成为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的“痛点”。
为消解“痛点”,助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昌盛园社区在常态治理中以“接诉即办”作为主动治理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开启了改造模式。61天,拆除了500余处违法建筑,新增绿化美化7000余平方米,规范调整停车位1000余个,增设环形步道、儿童乐园、老年聊吧等适小适老空间1800平方米,社区功能及环境实现了美丽“蝶变”。“这一切都得益于社区总结出的‘昌盛模式’。”昌盛园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张琪表示,社区通过“地毯式”摸排,“走心式”入户,“车轮式”谈判,以及“闪电式”修复,最终让社区2万余平方米公共空间连成一体,敞亮通达。改造后,社区环境变好了,居民间的来往更加密切,对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意义有了深刻认识,参与社区活动时,也就更加投入,更有收获。
为了让“昌盛模式”更有内涵,城南街道积极开展社区营造行动,盘活整个昌盛园社区,将空间资源活化,规划建设成“三区”,即共建共享区、协商议事区和亲子互动区,充分利用拆违过程中保留的房屋,加强前期调研和方案设计,增设养老驿站、暖心驿站、共享书吧等暖心便民公共设施,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让社区服务更加有温度。同时,引入社会组织,借助专业力量提高与居民互动质量,让社区居民沉浸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切实打造“乐活”昌盛园。此外,街道还通过“共建”方式,与辖区中小学、国企单位等开展共建,吸引中小学生和单位员工加入社区建设,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的社区氛围。
◎18条背街小巷变身“颜值担当”
走进城北街道东关一条的胡同内,徽派风格建筑映入眼帘,白色的墙面搭配灰色精致的雕刻,干净整洁又优雅。然而,这条全长400余米的胡同在整治之前并非像现在这样美好。
“这条胡同周边有8个小区的出入口,在整治之前违章建筑、开墙打洞的现象严重。”城北街道燕平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艳红介绍,2017年,街道依托“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拆除了道路东侧的违建,封堵了两个开墙打洞的门面,2020年,对墙面进行了整体粉刷和造型,2020年还正式入围“北京市最美街巷”。
“整治完之后,干净利落了,墙面好看,路面的宽度都比原来宽敞很多,我们在这儿住着也舒心。”居民赵女士说道。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关乎着市民的日常出行,是最靠近百姓的连心路。在常态长效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中,昌平区自2020年开始,展开了全区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与城市更新、疏解整治促提升相结合,从民生细节、百姓需求入手,针对环境脏乱差的18条背街小巷开展整治提升工作,围绕路面、墙面修复,架空线梳理等,补齐街巷胡同的人居环境短板,切实解决好百姓家门口的环境问题,做到还路于民、还街于民、还景于民。
如今,随着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的深入推进,多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创建成果。
为进一步改善群众身边环境,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首都城市发展品质,昌平区将严格落实《昌平区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属地管理工作办法》,属地镇街每日开展自查工作,对辖区内背街小巷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点强化秩序执法整治。区城市管理委将每月结合月检查工作,对已经整治完成的街巷进行“回头看”检查,巩固全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成果,压实管理责任。
◎开放文保单位提供公共生活多元体验
今年7月,一场以“古建新生,悦动生活”为主题的回龙观城市会客厅开馆仪式在古刹玉光寺正式启动。自此,一直大门紧闭的玉光寺,重新打开大门,也对每一位到访者展现它的生机与多元性。
为满足群众需求,促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玉光寺以回龙观城市会客厅“寺锦”的新身份亮相。这里以共创、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集成展览展示、会客议事、互动体验、休闲学习等服务功能,力求将多种生活方式融入百姓日常,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多元的城市公共生活体验,打造回龙观街道的形象展示平台、居民议事基地和文化生活聚场。
如今,市民在“寺锦”,既能体会到古建筑的沧桑历史,也能体验到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元。由青石板台阶步入建筑内部,可发现这里被划分为“艺空间”“诗空间”“茶空间”“展空间”“静空间”等若干区域,可开展非遗手作、古寺茶约、创意绘画、露天音乐会、艺术市集、沉浸式戏剧等特色文化活动,还可以作为探讨城市发展的交流平台、解决群众烦心事的居民议事厅以及创业分享会等社群交流活动场地,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城市公共生活体验。
据介绍,这里的服务内容将围绕“城市智囊团”“城市议事厅”“城市后花园”“城市先锋场”四大模块展开,开展“城市计划”“爱家计划”“幸福计划”和“未来计划”四类主题活动。城市会客厅将举办丰富的主题活动,如城市更新沙龙,为区域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库力量;居民议事厅集聚民智,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创业分享会等社群交流活动促进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未来,昌平区将把创建文明城区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打造一批文明示范街、示范社区、示范公园,激情满怀,共赴文明昌平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