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各地续写新时代惠民新答卷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保障民生,是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底线;改善民生,是目标,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一个动态过程。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中,北京市石景山区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立足民生,从小事着眼,努力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实际行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彰显为民情怀
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中,石景山区把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
前不久,苹果园街道苹果南路甲23号的居民反映称楼道板缝漏雨严重,工作人员现场勘察发现,漏雨主要是屋顶防水设施不到位造成的。为此,苹果园街道实施了苹果园南路甲23号院屋顶防水工程,安排施工队在楼顶铺贴两层防水材料,并更换了二层平台檐沟防水层和伸缩缝,加固了楼梯护栏,彻底解决了苹果园南路甲23号院的漏雨问题,获得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解决“以换代充”电动车充电难题,更好地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古城街道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辖区大街小巷安装了多处“中国铁塔”换电柜,不少“小哥”在这里“存换”电动车电池,整个过程耗时仅需十多秒,既方便又快捷。
为解决新建小区的买菜难题,古城街道协调商务局、市政、企业等多个部门单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引进一家商贸公司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前期调研走访、居民会议等形式,选择槿花苑小区门口空地开辟蔬菜“大篷车”,畅通了周边居民下楼即可买菜的惠民通道。
……
一系列举措破解了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画好了便民、利民、惠民的民生“同心圆”,真正打通了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后一公里”。
小微空间改造重焕生机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众多类型中,小微尺度的公共空间是非常“特殊”的一类。说它“特殊”,是因为小微空间虽小,却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边角地”升级为“林荫港湾”,老旧的休闲座椅被适老型座椅取代,功能单一的小微空间重焕生机……在大力推动城市更新的当下,石景山区以文明城区创建为契机,依托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始终从群众的需求出发,秉承精细化管理理念,着力将精细文化、精细意识注入到城市发展之中,不断打造“小而精、绿而美”的微环境,塑造居民身边的“微幸福”,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9月底,市民张先生对八角新乐园周边新改造的富有特色的人行横道赞不绝口。而在改造前,八角新乐园出入口的带状空间处缺少休息空间,车辆无序停放,空间缺乏统筹安排使用功能,难以满足居民休息活动需求。在改造前期,为更好地服务居民,八角街道广泛征求八角新乐园周边社区居民意见建议,听取居民呼声。项目开展过程中,八角街道组织社区进行了3次调研,倾听民意、征求意见、确定方案,力求让这片区域焕发活力,切实把实事好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八角新乐园改造只是石景山区塑造居民身边“微幸福”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石景山区注重倾听群众心声,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以微更新解决“小难题”,以“小而美”升级幸福感,让城市更新如故、更有温度。
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百姓幸福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石景山区从促进社会统筹发展、提升城市品位、造福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
参加一次社区的文体中心活动,欣赏一场家门口公园、广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在石景山区,门类繁多的文化活动,令居民的生活充实多彩。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中,石景山区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空间随处可见、文化服务多元丰富,为居民“解锁”不一样的文化之旅。
“我们现在家门口不仅有这样的文化中心,可以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社区也经常会举办各类活动,吸引了周围不少邻里参与。”家住在燕堤西街社区的居民说道。
近年来,石景山区依托辖区综合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展丰富的学习课程,弘扬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辖区居民享受充实美好的文化惠民新生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电影展映、红歌联唱、书画笔会、非遗传承、文艺辅导、歌咏比赛……这些年,石景山区人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不断突出地区文化特色,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还培育出众多优秀的文化骨干队伍,通过多元艺术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现基层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打造城市文化活动品牌新标杆。
下一步,石景山区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区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服务力,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